风吹稻田千重浪,稻穗飘香农家忙。10月28日一早,在黄山市徽州区法永家庭农场,55岁的王法永望着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收割机的仓门倾泻而下,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王法永,一名来自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的农民,在外闯荡多年的他在一次回乡的路途中偶然发现路边的田地里有很多都荒废了,村里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抛荒,即使是有人耕种的几块地里,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和妇孺在忙活。
“这田越来越不想种了,要是能租,恨不得租出去。”听到一位老人的抱怨,王法永很受启发。“要是把这些没人愿意种的田都租过来,规模化经营怎么样?”他查阅资料,找人咨询,得知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产业,于是动了回村创业的念头。
于是,2019年12月,王发永成立黄山市徽州区法永家庭农场。该农场主要从事水稻、初级农产品种植零售、农事服务等作业服务,目前农场水稻种植面积310亩,固定资产120万元,农机手5名,带动当地村民40余人务工。法永家庭农场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农业机械一条龙服务。
自农场成立后,王法永正式开始了种田生涯,整地、选种、育秧、插秧、施肥、管理、收割、晾晒……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王法永几乎每天都“泡”在稻田里。每个关键环节,他都虚心向农技专家求教。好不容易盼到秋天收获了,难题却出现了。那时村里还没有烘干机,稻谷需要在一周内晒干,但在农村,哪有那么大的晾晒场?无奈之下,王法永只好把粮食拉到十几公里外的大马路上晾晒。担心稻谷被盗,又为了省钱,他连续三天守在路上来回“巡视”。“现在回想起当年守着公路,延绵十几公里晒稻谷的那场景,感觉真有点幼稚!”王法永对着农场内的一台大型烘干机笑着说道。
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台白红相间的种田“神器”吸引了众人围观。只见它穿行在水田中,将一株株幼苗整齐又匀称地撒播在田地中,令人眼前一亮。这台“神器”是王法永专门购置的抛秧机。“用抛秧机来种植秧苗,一天就可以完成栽种。”他说,机械化才是农业的未来。在农场里摸索出了一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路子之后,他毫不藏私,主动与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对接,连续多年承担多项水稻技术示范推广任务,带领周边的农户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水稻种植新模式。他对上门请教的农户,毫不保留地传授种植经验。从种子催芽播种到育苗栽插、田间管理,直到成熟收割,都是手把手地教。
“搞农业真的不容易!”每每回想起自己刚回村创业时的艰辛,王法永对农村、对农户的感情就越深。为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他还推出联农、带农政策。对于没有入社的农户,提供代育苗、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销售、代储存等系列服务。对于当地回乡青年,提供新品种秧苗、新技术指导等服务,发挥“头雁”作用。
近年来,徽州区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并集中开展各项生产技术培训,重点面向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为期6天的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就业人员培训班,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开展培训跟踪服务,推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以技能培训为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民技能培育体系,聚焦重要农产品产业、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建设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法永满怀激情地说:“非常有幸参加了今年农业部门主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专家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设施连作障碍防控技术、农作物防灾减灾及田间管理等技术内容,求是培训学校通过采取‘线上线下’+‘观摩实践’等方式,通过理论和基地实训,最有效地保障我们学员熟练地掌握每一项技术技能,使我受益匪浅。下一步,农场将在水稻的品种、质量、产量上再下功夫,继续做大、做精、做强,不断提高水稻品质,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水稻和油菜种植上也会注重有机肥的使用,确保进一步提质增收,同时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发展农业经济,充分发挥示范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