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区系统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1家,带动就业336人,其中低收入农户、脱贫户、残疾人30余人。
共富帮促。针对农村劳动力“闲散化、低技能化”等特点,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等方式,因地制宜引导经开区企业将技术含量较低的基础加工环节延伸布点到农村,帮助农村闲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今年以来,新建共富工坊3家,辐射带动闲置劳动力77人,人均月增收500元,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30余万元,增加企业产值达15%以上。
用工灵活。聚焦留守妇女、陪读宝妈等需求,探索推出“集中生产+居家代工”弹性工作制,并实行“灵活时间+计件薪酬”用工方式,招募农村妇女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来料加工,有力破解“顾家难就业”的现实痛点。今年以来,开发“居家式”“计件式”等灵活就业岗位85个,吸纳留守妇女、陪读妈妈等群体125人。
要素保障。精准对接服务供给方、承接方、需求方等诉求,梳理形成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四张清单”,常态化开展零工招工、订单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全方位保障工坊运行。今年以来,开展工件组装、产品检验等“入坊教学”33期、覆盖1089人次;新签加工承揽合作协议企业1家,达成订单量3万余件,带动16户农户增收。
资源盘活。盘活乡村老校舍、老粮站、老供销社等国有闲置资产,打造“共富工坊”标准化加工场地,统一设置用工条件、薪酬待遇、意外保险、安全生产等要素标准,招引辖区内优质企业入驻,按照手工活劳务工资总额的10%按月支付村集体租金,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今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房屋、场所等11处,村集体实现租金收入9.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