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息、立正!”训练场上,身着戎装的汪健强身姿如松,眼神里的坚毅仿佛能穿透阳光。这个动作标准有力的年轻战士,几年前还是歙县王村镇横联村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农村青年。是“雨露计划”播撒的阳光雨露,让他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扎根生长,最终圆了从军梦,在军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
一、政策筑基:让贫困学子握紧 “技能钥匙”
汪健强的家庭曾是村里的脱贫户:母亲身患残疾,父亲靠打零工兼顾照护,全家生计系于几亩茶园的采摘加工和零散务工收入。2019年初中毕业时,望着家中拮据的账本,15岁的少年攥紧衣角——他想辍学打工,替家里分担重担。
转机出现在安徽行知学校的报名现场。帮扶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困境,特意带来了“雨露计划”的政策解读:这一针对脱贫家庭子女的职业教育补助政策,不仅能直接减轻学费负担,更能让孩子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学门手艺才能站稳脚跟,甚至能圆更大的梦想。”干部的话像石子,在汪健强心中激起涟漪——他想起自己从小贴在墙上的军人海报,那个穿军装的梦从未远去。
在帮扶干部的全程协助下,汪健强顺利申请到每学年3000 元的“雨露计划”补助。这笔“及时雨”加上他在校勤工俭学的收入,彻底解决了学费与生活费的难题。“不用再盯着课本想家里的账单,我终于能安安心心坐在课堂上了。”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堂上,机械原理、电器维修等知识被他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本;实训车间里,反复练习操作的双手磨出厚茧,他却笑着说:“这是技能的勋章。”
二、梦想领航:用汗水丈量军营距离
技能在握,梦想的轮廓愈发清晰。汪健强从未忘记心中的军营情结:课余时间,别人休息时他在操场跑步练体能,宿舍墙上贴满了征兵政策解读;2022年,凭借优异成绩和扎实技能,他考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继续深造。三年间,“雨露计划”的补助持续护航,而他的技能清单也在不断更新——从汽车故障诊断到工业机器人编程,这些硬本领不仅成为他安身立命的底气,更化作叩响军营大门的 “敲门砖”。
2025年初春征兵号角吹响时,刚毕业的汪健强第一时间冲向了当地武装部。凭借机械维修的专业特长、常年锻炼的良好体能,以及在校期间培养的纪律意识,他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役前训练中凭借过硬素质在征兵青年中名列前茅,最终被批准入伍。穿上军装的那天,这个农家子弟对着镜子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水悄悄滑落:“这身衣服,我等了六年。”
三、技能赋能:在军营绽放青春锋芒
新兵连的日子里,每天的队列训练、战术演练让汪健强浑身酸痛,但他从未叫苦。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的声音里总带着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我能靠训练拿标兵,还能往家寄津贴,爸妈再也不用为我愁眉苦脸了。”电话那头,父亲的回应混着哽咽:“是‘雨露计划’啊,把你从田埂上托进了军营。”
从脱贫家庭的迷茫少年,到技能傍身的职教毕业生,再到军营中积极成长的青年战士,汪健强的成长轨迹,正是 “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的生动写照。在全国各地,无数像汪健强这样的脱贫家庭子女,通过 “雨露计划” 走进职业院校,在技能的淬炼中找到人生方向——他们有的成为企业车间的技术骨干,用精湛手艺赢得尊重;有的返乡创办技能工作室,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有的像汪健强一样穿上军装,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中实现价值。
这些青年以技能为基、以奋斗为翼,不仅深刻彰显了 “一技傍身、终身受益”的时代价值,更使“技能改变命运”的实践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范例。这份由政策赋能托举、个人奋斗铸就的成长答卷,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动能,也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壮阔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