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文明新风盈户牖 红绿交融映琶村

发布日期:2025-09-22 09:35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监督与社会事业科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近年来,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成效,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先后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文明村镇等称号。​

一、文旅红与生态绿:文明根基“双提升”

琶村村将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拧成发展“一股绳”。该村立足全域视角,携手西南镇党建联建试点打造共富联合体,还积极参与大物业公司经营管理,其主推的风溪竹筏项目备受游客青睐,成为特色旅游亮点。村内聚焦新四军二支队纪念馆、村史馆等红色阵地,年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已成为黄山市颇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当前,琶村村正深入挖掘码头文化,推进黄金滩码头建设;同步盘活闲置资产,收储农房10余处,并加快村内旅游停车场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筑牢根基。

在绿色产业发展上,琶村村拥有2600亩耕地,以绿色蔬菜为主导产业,全村80%的农户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目前已建成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区、200亩紫薇苗木基地,以及1个蔬菜交易市场、2个绿色蔬菜基地,蔬菜年均产量达4000吨,产值超1500万元。其中,通过乡村振兴谋划的“绿色田园”实验区项目,对外出租成效显著——亩产3吨,亩产值8000余元。红色旅游的“红”与绿色产业的“绿”交相辉映,既鼓了村民腰包,又厚植了文明土壤,老百姓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内涵。​

二、学堂里与实践中:文明素养“双培育”

琶村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文明理念真正入脑入心。线上依托村民微信群等平台,常态化转发政策解读、文明规范,村民指尖轻点就能随时学、随地学;线下利用村史馆、农家书屋、纪念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开展理论学习、移风易俗文化表演10余场,覆盖村民1500人次。通过接地气的演绎,把抽象的文明规范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的闲话家常,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涵养文明自觉。

知行合一让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村里不仅通过红白理事会牵头,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村规民约,明确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厚养薄葬,还安排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婚丧事宜监督,从根源上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另外,以“评先树优”激发文明自觉,常态化开展“最美婆媳”“美丽庭院”评选,每年选出10对互敬互爱的模范婆媳、20户整洁雅致的美丽庭院,他们的故事张贴在公示栏,成为全村效仿的样板。通过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文明行为、环境维护纳入信用评价体系,2024年评定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户1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户,A级以上信用户29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

三、学堂里与实践中:文明素养“双培育”

村干部的“热心肠”是服务群众的“暖心剂”。村“两委”干部坚持“走动式”服务,近年来累计走访村民2000余次,无论是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的“烦心事”,还是政策咨询、生活困难的“揪心事”,都逐一记在“民情台账”上,用耐心沟通、公平调解化解矛盾,以实打实的行动赢得了民心,让“有事找干部”成为村民的安心之选。

乡村治理方面,琶村村以“生态美超市”为抓手,推动环境整治从“被动要求”转为“主动参与”。超市内日用品齐全,村民凭分类好的“垃圾”兑换积分,即可免费换取。每月逢9兑换日,村民拎袋持卡有序排队,成了村内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如今,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超90%,农舍院落、田间地头常年保持整洁,还原了乡村本真的生态之美。

“文明新风盈户牖,红绿交融映琶村。”如今的琶村村,产业与文明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乡风文明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