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皖南,层林尽染。近日,歙县金川乡长源村党支部精心组织了一场主题党日活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亲人”——第七批、第八批、第九批驻村工作队。本次活动紧密围绕选派干部“探亲回访、暖心走访、闪亮专访”的“三访”机制展开,旨在凝聚历任、现任选派干部的智慧与力量,回顾奋斗历程,共谋发展新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这场跨越时光的相聚,承载着为长源村寻一条更稳健富民路的深切期盼。

瓦上管护站的泥土与坚守。活动的首站设在歙县桂林国有林场的瓦上管护站。这里没有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只有山风、林涛和沾满泥土的实践课。干部们蹲在田埂边,亲手触摸山核桃粗糙的树皮,仔细观察黄精的长势,聆听技术人员讲解香榧从种植到变成“黄金果”的全过程。“原来林下经济的学问这么深,不只是种下去那么简单,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耐心博弈。”第九批选派队长胡灶星感慨道。
比这些经济作物更震撼人心的,是“中国好人”洪晓春35年的坚守。当这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守护者,用最朴实的乡音讲述他如何像照顾孩子一样守护这片山林时,在场所有人都静默了。第七批工作队队长方颂维动情地说:“洪晓春同志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用三十五年的孤独,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扎根’。这是我们所有选派干部最需要补的‘钙’。”

长源村的难题与“诸葛会”。带着从林场汲取的养分与触动,活动重心转至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长源村的发展实效。一行人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诸葛会”。历任的选派干部们重回故地,看到熟悉的山水,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当年我们试过中药材,但销路是个大问题。”“村里的山核桃品质好,但缺乏品牌,卖不上价。”他们毫不避讳地谈起过去的困难与教训,这是最宝贵的“避坑指南”。
暖心走访中,组织关怀的暖流悄然流淌;闪亮专访里,第九批工作队则亮出规划,也道出困惑:“我们想扩大黄精种植,但前期投入和技术风险怎么破?”没有空泛的讨论,只有针对一个个具体难题的头脑风暴。你一言,我一语,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能否建立“批次接力”机制,由上一批工作队为下一批牵线搭桥?能不能联合周边乡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这场“探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问计”与“攻坚”。
接续奋斗,为了那片山与那些人。夕阳西下,活动落幕,但新的征程已然开启。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与力量的接续。从洪晓春的孤独坚守,到一批批选派干部的前赴后继,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金川的青山绿水间激荡。

在乡村振兴的收官之年,长源村的故事因这场特殊的“团圆”而增添了新的注脚。它告诉我们,富民增收的路就在脚下,在每一寸被精心呵护的土地里,在每一位干部被汗水浸湿的衣背上,更在一棒接一棒、永不停歇的接力中。长源村的未来,正由这群最有情的“亲人”们,用最坚实的脚步,共同丈量。(汪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