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党建引领聚合力 "一条板凳"连民心

发布日期:2025-10-27 10:47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督查与社会事业科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沂川村地处休宁县板桥乡"东大门",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始建于嘉靖乙丑年(1565年)的"沂源洞"作为古徽州关隘遗迹,诉说着历史烽烟;徽饶古道上的"福缘桥"静卧岁月,见证商旅往来;更珍贵的是,村里延续至今的"严禁盗伐林木""禁赌公约""凭约劝谕"等传统族规民约,至今仍发挥着道德教化与行为约束的独特作用。

2024年6月末,休宁县第九批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沂川村后,坚持党建引领,深学活用"枫桥经验",以"一条板凳唠家常"为抓手,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融入群众,将议事协商场所从会议室延伸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板凳议事"解民忧:矛盾调处有温度更有智慧

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等群体的"前哨"作用,组建网格员队伍,通过"日访+夜访"常态化走访,把办公桌搬到村民家门口。针对土地占用、邻里矛盾等高频问题,创新推行"听诉求、理脉络、调矛盾、和关系"四步工作法,尤其注重以"一条板凳唠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干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泡一壶茶、聊家长里短,在平等对话中厘清矛盾根源,以"法为据、理服人、情动人"推动问题化解。此前,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多年,多次调解未果。工作队连续三次傍晚登门,与双方坐在老槐树下的板凳上,先听各自"委屈",再翻出老族谱中的分地记录,最后引导双方回忆早年互帮互助的情谊。当夜,两家人主动握手言和。据统计,一年多来,工作队累计化解菜地界线、欠款纠纷、屋基地争议等矛盾42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乡村和谐度显著提升。

"板凳服务"暖民心: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工作队以"一条板凳"为纽带,收集村民需求清单,推动"服务下沉":利用闲置公路道班房改建240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既成为"村晚"舞台,也解决了红白喜事场地需求;更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健身器材3组,让村民健身有了好去处;在水口广场添置休憩长椅,为老人孩子提供便利;投入14万元实施官坑、沂川两组饮水工程,改造水池、更换水管,让162户村民喝上"放心水";针对官坑组里华坑便桥年久失修的安全隐患,自筹资金新建长10米宽2米的便民桥,打通生产生活"最后一米"。细微处见真情:为一户脱贫户修复损毁屋檐、解决漏水问题;为瘫痪在床的低保户家新建卫生厕所;为考取高校的一位女生申请"徽姑娘助学"资金,为3名16岁以下脱贫户儿童争取"携手童行筑梦未来"慰问金;组织党员志愿者帮助缺劳动力的脱贫户采摘春茶……一件件"微实事",让"一条板凳"不仅是议事工具,更成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板凳共治"促振兴:发展成果绘就幸福底色

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乡村振兴工作队以"稳定促发展、发展强治理"为思路,依托沂川村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带领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推广泉水鱼生态养殖,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等方式,使全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更直观的变化是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改变,这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树皮屋"已全部升级为粉墙黛瓦的两三层新居,与古道、古桥、古洞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从"一条板凳唠家常"出发,沂川村正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民生温度厚植发展根基,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未来,我村将筑牢乡村文明根基,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基层发展注入新动能。”沂川村驻村第一书记表示。(汪士奇、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