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做好“三篇”文章 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发布日期:2023-09-20 15:32信息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市乡村振兴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近年来,黟县围绕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做好防止返贫、产业支撑、拓宽就业三篇文章,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进脱贫群众增产增收,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下好防止返贫“先手棋”

动态监测“快”。综合运用“部门筛查预警、基层干部排查、网格包片监测、农户自主申报”4种动态监测方式,织密织牢返贫致贫苗头性问题发现“一张网”。严格落实部门会商制度,通过每月部门预警信息推送、网格员定期摸排走访反馈农户信息,村级在收到反馈预警信息5天内完成入户核实工作。截至目前,各行业部门反馈低收入人口信息共1000余条,网格员实时反馈信息800余条。

识别纳入“准”。通过监测预警信息反馈核查后,对符合条件的农户严格按照“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在15天内完成识别录入工作,纳入监测对象管理,同时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落实针对性帮扶,对新识别监测对象,根据单一或复杂多样的风险,在10天内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共新识别监测对象15户29人,制定帮扶措施100余条。

压实责任“稳”。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建立重点工作调度分析和日常工作研究推进工作机制,乡镇党委、政府至少每月召开1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各项衔接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全县共安排25名县领导联系17个重点村,8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保66个行政村,明确帮扶单位和帮扶联系人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帮扶责任。

用好产业支撑“关键招”

做大“五黑”特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五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夯实全县农业发展基础。出台《 黟县“五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发放补助资金942.26万元。编制《黟品五黑故事集》,开设“五黑”展示中心,推出“五黑”旅游伴手礼产品7类20余个。2022年,“五黑”产业综合产值达8.05亿元,同比增长10.3%,投入249.7万元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探索“三产”融合,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探索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加大对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电商农业、订单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自然风景、土特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和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引进黑玉米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集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健全“带农”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通过签订种养协议、资金入股分红、闲置资产租聘等形式进行利益联结,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金融保险扶持、一次性奖补、税费减免等方式对带动效果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支持。目前,全县共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0个(其中省级6个)、合作社272个、家庭农场348个,产业带头人102人,带动农户7986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328人。

打好拓宽就业“组合拳”

岗位推送保障就业。建立完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名制务工动态台账,常态化摸排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务工意愿,通过第三方提供岗位信息帮助就业。2023年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13场,达成就业意向人5849人,实现务工就业796人;为有就业需求的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帮扶58人次,为204名弱(半)劳动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在建档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稳就业稳增长。

依托园区吸纳就业。先后投入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3840万元,建成农业产业园区(基地)15个、电商物流产业园1个,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项目帮扶模式,以项目支持园区、以园区带动就业。扶持壮大有农农业、青岭山生态农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引进双崇农业等外地企业入驻,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全县现有龙头企业20家,吸纳100余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

以工代赈灵活就业。主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引导相关行业部门围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对于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广泛带动脱贫人口灵活就业增收。例如,洪星乡盘活闲置土地60余亩进行蔬菜试点种植,吸引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务工800人次,其中脱贫人口1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