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解读《推进全域菊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
一、出台背景
菊花产业是我市继茶产业后的第二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菊花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菊园基础薄弱、菊花农残超标、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市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9〕82号)和《黄山市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20〕69号),为进一步提高黄山市菊花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全市菊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21年起将菊花参照全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执行,黄山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出台《推进全域菊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通过3-5年努力,全市菊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病虫绿色防控效果达80%以上,菊花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菊园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菊花病虫害可测可控,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三、主要内容
1.推广应用菊花绿色生产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绿色农药”模式,菊花病虫害绿色防控要求参照茶园执行,每亩40片黄板。菊花黄板补助标准参照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执行,即市、区县补贴总费用2/3,市、区县按照1:1比例分担;农户每亩承担黄板费用不超过10元。针对蚜虫、斜纹夜蛾、叶斑病、霜霉病、枯萎病等病虫害,主要采取生物农药和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防治。
2.建立收购企业联结基地机制。加速发展菊花产业联合体,建立“企业+基地+农户”联系机制。区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村组织、村组织与种植大户层层签订合同,共同约定菊园绿色防控的步骤路径和菊花收购方式。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菊园卡”,农户凭卡销售菊花,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
3.加强农残检测和病虫监测预警。开展全市菊花农残(含除草剂)常态化检查抽查,将农残检测数据与菊花扶持政策挂钩。千亩以上的主产区建立菊花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病情、虫情,分析发生趋势及规律,发布预警信息,精准防控时机。建立菊园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在重大病虫害发生前及时预警,迅速反应,有序高效组织应急物资和调度病虫防治。
4.强化菊园投入品行政执法。强化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提升菊园投入品管理执法水平。强化菊园用药执法监督,对销售投入品采取登记备案制,严禁违法违规销售化学农药,对违法违规销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一律没收,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四、推进步骤
菊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全市所有菊园,涵盖全域范围内所有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和农户。2021年,在全市40%的重点区域先行试点,按照市级制定的技术路径和操作规程推进菊花绿色防控;鼓励以区县为单位全域推进。2022年,在上年推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推进菊花绿色防控,做到应防尽防;菊花全域绿色防控取得初步成效。
五、创新举措
1.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防治模式。通过科学合理设置粘虫黄板密度和位置,以生物农药为辅助的方式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
2.全域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覆盖全域菊园。
3.实行优质优价。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菊园卡”,农户凭卡销售菊花,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
六、保障措施
1.构建责任机制。各区县要在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的经验基础上,将菊花纳入茶园绿色防控实施范畴,做到统一谋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形成政府主导,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大力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菊花重点种植乡镇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全力组织村级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粘虫黄板插放和回收等各项工作。
2.广泛宣传发动。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引导,编制通俗易懂的菊花病虫害绿色防控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菊花种植基地,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各村级组织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明确绿色防控的权利义务,确保菊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政策家喻户晓、菊农皆知、全面参与。
3.加强培训指导。依托安徽省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技术力量及市区县技术推广网络,按照市培训到区县,区县培训到乡镇和企业,乡镇培训到村的路径,组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绿色生产加工技术、新时代经营管理人才等相关培训;组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成果的评价和推广应用,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在全市40%的重点区域开展先行试点工作;二是启动粘虫黄板配送工作,组织菊农按照菊花生长周期节点完成粘虫黄板插放;三是建立菊园病虫害测报网络,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组织粘虫黄板回收,并对一年来菊园绿色防控工作进行总结。